close

27 May. 2008 South Gate

吳哥遊記其實很難寫,歷史典故一堆,不寫的話好像自己是「自助走馬看花行」,寫的話其實大概也只是「Amber集網路大成之修改版」罷了。(自首先~)

Anyway, 還是要描述一下各景點的事蹟,不然旅遊感想可能會是一首石頭詩:「遠看石頭大,近看大石頭,石頭果然大,果然大石頭」...

我們吳哥看石頭之旅 (之前的宇宙無敵長Slogan這麼簡單就帶過了) 的第一站從進入南門開始。(清晨的小吳哥看日出,重點在日出不在石頭,故此。)

首先要介紹一位轟動武林、驚動萬教的人物-周達觀和他的曠世傑作-真臘風土記。周達觀是元朝人,據信是帶著間諜動機,於元成宗鐵莫爾元貞二年(1296年)到吳哥(當時稱真臘)做友好訪問,針對吳哥的風土民情寫了大約8000字的情資。(凡走過必有痕跡,凡出差必有report,商務人士心有戚戚焉~)

以下就針對700年前的情資報告,和我們本次出訪心得,做個「跨越千年~重回現場~吳哥的古與今~興起與隕落~正經與Kuso~風土誌與blog~廢話超多~誰叫你要看~遊記」(mmm... Amber最近工作太多,有點小抓狂,請別介意。050.gif )

 

真臘風土記曰:
州城周圍可二十里,是有五門,門各兩重。惟東向開二門,餘向皆一門。...其城甚方整,四方各有石塔一座...

Amber口白:

吳哥城 (Angkor Thom)的 Angkor 意指「城市」,而 Thom 則是「大」的意思,因此 Angkor Thom 就是「大城」,所以也被稱為「大吳哥」。

大吳哥是座長寬各達3公里的正方形王城,建立者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,是古吳哥王朝最後一個首都。城中的大道成十字狀,在國廟巴揚寺Bayon交會。

城內的四個角落都有一個稱為Prasat Chrung的小廟(corner shrine),Prasat Chrung高棉文的意思是「邊角神龕」,大部份的中文翻譯是帕沙青戎寺,坐西朝東,僅東牆有開口,目前保持最好的是東南角那間。

(有些周達觀沒說,這是補充教材~) 

大吳哥一共有五座城門,東西南北門加上東北的勝利門。古時吳哥以東方為尊,因此所有的寺宇面皆面向東(小吳哥除外)。每個城門在當時都有兩道木門,現在已經不見蹤影了。

東門(有兩個):東門為死門,往生者的遺體由此門送出火化安葬。另一個則是距東門北邊500m的勝利門,是為了建立戰功的歸城軍隊而開的;勝利門有道路直通位於國廟北方的皇宮,根據傳統,皇宮都坐落在國廟的北邊。

南門:據說是供百姓進出,也許因為來往的人最多,小偷比較難下手偷石頭,因此是目前所有城門中保持最為完整的一座,現在大部份的遊客都由南門進入參觀。

西門:給犯罪者通行。犯人剁去手指之後,由此門驅逐不得再進入皇城。

北門:供貴族或僧侶通行。


南門風光

分隔人界與神界的蛇怪橋Naga bridge

騎大象遊吳哥

真臘風土記曰:
城之外巨濠,濠之外皆通衢大橋。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,如石將軍之狀,甚巨而獰。五門皆相似。橋之闌皆石為之,鑿為蛇形,蛇皆七頭,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,有不容其走逸之勢。

Amber口白:
城外有100公尺寬的護城河,上面有橋相通。橋的兩旁各有27隻善神(佛陀)和27隻惡神(阿修羅 असुर,Asura) ,十分巨大且面目猙獰(周達觀說的~)五個門長得都差不多。橋是石頭做的,雕刻成蛇神Naga的形狀,Naga是七頭蛇,54隻神都用手緊緊抓住,不讓牠逃脫。

(這個翻騰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的故事,下午到小吳哥再介紹。) 

看古蹟很有意思的一點,是很多不可考據、很多穿鑿附會、很多無中生有、很多自說自話。根據我們(大部份是Amber)辛苦的查資料,以及實地走訪,發現了一些「我們認為」是以ㄜˊ傳ㄜˊ(一隻鵝傳給另一隻鵝)的謬誤。我們志不在澄清,也許最後證明我們才是鵝 (比如Angkor Thom五門的用途我就一直找不到有力的證明。)發現我們的想法和網路上「廣為流傳」的說法不同,又努力為我們的想法找出佐證,這個過程,自己覺得還滿有趣的。

以鵝傳鵝之一:

因為真臘風土記寫道:「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」,所以許多人照本宣科說蛇怪橋有54尊善神及54尊惡神。我們那時是沒有逐一去數啦,不過絕對沒有到一邊54隻那麼多,頂多20來隻罷了,所以27隻善神和27隻惡神才應該是正確的。那為什麼周達觀要說「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」呢?莫非周達觀算數太差?還是古早以前真有那麼多隻,只是後來都被A走了?

依Amber推論,應該要對照真臘風土記的前後文來推敲這句話:「城之外巨濠,濠之外皆通衢大橋。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,如石將軍之狀,甚巨而獰。五門皆相似。」周達觀的文意,應該是要描述五個門的同質性,那個「橋之兩傍『各』有石神五十四枚」的「各」,是針對五門而言,而不是單一的橋來說,所以意思是「五個門外『各』有石神五十四枚」。

這樣的解釋還可以吧~(Amber佩服自己中... 027.gif)

(謎之音:架龜毛...怕你了...)


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

這樣算是慈眉善目嗎?怎麼笑得像是在暗爽的樣子~

長得很卡通的阿修羅

這張有「以手拔蛇,有不容其走逸之勢」

真臘風土記曰:
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三,面向四方,中置其一,飾之以金。門之兩傍,鑿石為象形。

Amber口白:
城門高23公尺,上面有三個大石頭做的佛頭,當中一顆頭有兩張臉看前後,另外兩顆頭各一張臉看左右,所以叫面向四方。另外沒看到金箔,應該早被A走了~

大門兩側的支撐柱是一隻三頭象,以三根象鼻摘食蓮花形成支柱,這隻三頭象是因陀羅神(इन्द्र,Indra)的坐騎Airavata。城門兩側延伸出的城牆以紅土築成,高8公尺、寬12公尺,城牆上可供衛兵騎馬或騎大象在此巡邏,不過現在也都毀壞得很嚴重了。

SouthGate2a.jpg
照得很醜的三頭象Airavata,中間的木框是為了保護城門不被車子碰撞。

以鵝傳鵝之二:

根據蔣勳「吳哥之美」附錄的真臘風土記,是「大石佛頭三,面向四方」,但也有許多版本是「大石佛頭五,面向四方」。我們的照片是三顆大頭,看起來蔣勳版才是正確的。但「大石佛頭五,面向四方,中置其一,飾之以金」又可能是有四顆頭各有獨立的一張臉,所以說面向四方,而中間第五顆頭貼上金箔。(只是這顆頭要面向那裡呢?朝天看?) 


城門三頭佛(城外照)

城門三頭佛(城內照)

後來Dong說:「『大石佛頭三,面向四方,中置其一,飾之以金』可以解釋成『只有三顆頭,左右一顆頭各一張臉,中間那顆是雙面且有貼金箔』,所以『中置其一』指的不是第五顆頭而是中間那顆,這樣就沒有矛盾了。」 (算你會解釋,哼~)


以鵝傳鵝之三:「面向四方」的佛像意義及傳說。

佛教曰:「四面佛」

闍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,所以這「四面佛」是代表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;或者也有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說法。

印度教曰:「四面梵天」

根據古老的「吠陀神話」記載,當宇宙混沌一片,虛無飄渺的「創造之神」首先創造了水(Let There Be Water!),使世界產生了一片無際的汪洋;然後再將植物的種子散播於水中,植物之中先長出一顆金蛋,「創造之神」再投身其中,而後金蛋破裂,於是「大梵天」(ब्रह्मा,Brahma)就誕生於此金蛋,故有「金胎」之稱。

梵天的出生又有「宇宙夢魘」一說:毗濕奴(विष्णु,Vishnu)躺在巨蟒舍沙(阿難陀龍,शेष,Shesha)形成的蛇床上,用祂的夢境換化成大千世界,一朵蓮花由毗濕奴的肚臍長出,花瓣內就生出了四手的梵天。

大梵天原本只有一顆頭顱,因為有一天祂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,就用祂身體的一部份創造出一位女神,取名薩拉斯瓦蒂(सरस्वती,Sarasvati,印度版的亞當夏娃?)。Sarasvati非常美麗,大梵天深深的愛上了他自己所創造的女神,一雙熾熱的雙眼目不轉睛的注視著Sarasvati,Sarasvati被大梵天熱情的目光逼迫的侷促不安,害羞的躲到大梵天的左邊,於是大梵天左邊長出一顆頭;她躲到了右邊,大梵天右邊就長出一顆頭;她躲到了後面,大梵天後面又長出一顆頭;因此所以,大梵天共有四顆頭。(這種追女生的方式,算你狠!)

也有滿多傳說大梵天原有五顆頭,但其中一個卻被濕婆(शिव,Shiva)砍下,因為:

1.梵天和濕婆爭論誰是宇宙的創造者,兩神互不相讓。濕婆越吵越生氣,動口不成反動手,砍下梵天五顆頭中的一顆,於是梵天就變成現在四顆頭的模樣了。(一般印度教是供奉梵天為創造神,濕婆為破壞神,看來即使濕婆打贏梵天,在名份上還是輸了。)

2.梵天藉酒裝瘋,向濕婆的妻子薩蒂(सती,Sati)求愛。Sati為了躲避大梵天的糾纏,化成了一隻母鹿逃走,但梵天也變成了一隻公鹿窮追不捨。看到老婆被欺負的濕婆,當然要跳出來教訓梵天,於是祂一箭削掉了公鹿的頭,大梵天就變成了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四顆頭了。

以上傳說是在網路上找到的,既然是傳說就不用太考據了。只是闍耶跋摩七世篤信奉佛教,大吳哥既然是他一手建立的,城門和巴揚寺的佛像也是以他的面容為範本來塑造,理論上佛頭的象徵意義應該是佛教才對。不過佛教通常是佛陀坐在蓮花上,而這些佛像卻是頭頂蓮花座,因此可說是同時融合了佛教與印度教吧。

另外由這些傳說可以強烈感受到文化差異,印度教的神祇還真是人性化啊~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ber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